家乡茶事,绿杨春”里的扬州茶事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家乡茶事,绿杨春”里的扬州茶事

春暖花开,新茶上市,清香扑鼻,沁人心脾。各地名茶闪亮登场,茶客们竞相选择各自心仪的新茶,品尝春天的滋味。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,喝茶也是过日子的一部分。条件好的,可以选择价格高的,手头紧的,就不一定非得拣贵的买。眼下的明前茶,自然是老茶客的最爱,当然雨前茶也不见得比明前茶差多少,不过是喝个心理感觉而已,似乎喝了明前茶就抢了个宝。

寻常日子寻常过。春茶固然比秋茶清爽甘冽,香气宜人,不似秋茶有淡淡的苦涩,但春茶从明前到雨前都是采摘制作的黄金期,也不见得越早越好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扬州本地茶鲜有明前的,大多是清明过后才有新茶面市,到了上世纪末期,引进早熟品种,扬州才有明前茶,让茶客们像江南人那样过了回明前瘾。

扬州历史上产茶,有史可考的可追溯至唐宋。但唐宋以后似乎又不产茶,扬州人一直想拥有自己的茶,于是无中生有,采取拿来主义,拼配窨制成“魁龙珠”。即或这样,扬州人还是想在自己的茶园种茶、采茶、炒茶、喝茶,一批国营茶场应运而生,邗江的山河滴翠、郊区的平山贡春、捺山旗枪等,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有的扬州茶叶,可惜采摘迟、产期短、产量少,不成气候。而现在耳熟能详的“绿杨春”,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创新的产物。

改革开放后,国有茶场因种种原因跟不上时代潮流,举步维艰,产量低、品牌杂、口碑差,致使扬州茶叶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。当时的市场多种经营管理局知难而上,联合邗江、仪征、郊区的茶场,从新品研发入手发动茶叶产销的改革攻坚战。通过政策扶持,鼓励茶场更换新树种,引进明前茶,结合扬州人对茶叶芽形的喜好,对种植、田管、采摘、炒制、包装等环节,出台了规范的指导意见,集思广益形成了扬州茶叶的共有品牌“绿杨春”。

过去对大街小巷都挂“绿杨春”招牌很是纳闷,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看,这应是企业专属,怎么是个茶叶店就挂“绿杨春”牌子,这不是侵权吗?经向业界资深人士潘斌求证,“绿杨春”品牌的创立,当初的设想就是扬州茶叶的共有品牌,其目的就是改变鱼龙混杂的局面,统一标准,统一品牌,让扬州茶叶由低端向中高端攀升,通过品牌效应,提高茶叶附加值,更好地致富茶农。

平心而论,“绿杨春”让扬州茶叶起死回生,在省内外市场崭露头角,并非易事,这其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心智和汗水。市林业站的几位专家功不可没,他们以敏锐的目光、超前的市场意识,以及以茶富农的理念情怀,把扬州的小茶叶变成了大茶叶,现在仪征3万亩左右的茶园得益于“绿杨春”品牌的福荫,几千茶农因此而过上富足的日子,再也不受贫穷的困扰。这几位专家都已退休,但每当人们捧上一杯“绿杨春”细细品尝时,没有多少人还会想起他们白手起家的艰难,只知我花钱买茶享受是应该的。但老茶客们都以扬州拥有“绿杨春”而自豪,这是咱们扬州人自己的名茶,丝毫不输龙井等大牌茶叶。其实,做人何尝不是如此,做好事不求人念好,只求自己心安,此生足矣。

“绿杨春”品牌共建共享,好处不言而喻。共享容易共建难,品牌的维护意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,甚至有不良茶商以次充好,让“绿杨春”蒙羞,但我们要相信市场优胜劣汰的无情,更要相信坚持品质必然会赢得茶客信赖。尽管“绿杨春”招牌到处是,但销售大户就那么几家。他们不掺杂使假,不以次充好,不做一次性生意,注意细水长流,别人投机取巧小赚不眼红,他们都是投入取胜稳赚不动摇。别人抱怨茶叶生意难做,他们却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,春茶早早就被预订,从不担心销售市场起伏,只关注茶叶品质的稳定,以稳定的品质死死地黏住老茶客,以老茶客的口耳相传,让“绿杨春”始终春意盎然。

烂石出好茶,扬州的捺山丘陵地理条件好,但并不是最佳的茶园。业界有识之士深知好环境出好茶的道理,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种植,每年秋冬季使用天然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,保持地力均匀,保证茶树肥壮。不使用化肥,没有农药残留,使得“绿杨春”内涵物质丰富,汤色黄绿明亮,饮后生津回甘,这是许多外地大牌茶所没有的滋味,这是一份独特的扬州滋味,也许这就是乡愁吧。

“世界美食之都”不能没有自己的一款好茶,而“绿杨春”正是扬州美食的绝配,无形之中为扬州城市形象做活广告。当天南地北的人们喝上一口“绿杨春”时,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烟花三月的扬州,兴高采烈地讨论淮左名都的扬州,情不自禁地向往竹西佳处的扬州,这其中的扬州滋味真是美不胜言。

来源:江苏省茶叶学会

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